维基百科解析 AI 文字内容“套路”:从语气到格式的常见破绽

2025-08-25 发布 · 浏览19次 · 点赞0次 · 收藏0次

8 月 25 日消息,科技媒体 TechSpot 今天(8 月 25 日)发布博文,报道称维基百科一向强调内容的准确性与人工可靠性,因此明确禁止上传 AI 生成的文章。

平台编辑甚至整理出一份“AI 写作迹象清单”,帮助识别潜在的 AI 产物,这些特征涵盖了语气、结构、格式和引用等多个维度。

图源:WikiMedia

在语气方面,AI 文章常夸张渲染主题的重要性,反复使用“重要”“历史性”等词,显得过于戏剧化。

援引博文介绍,AI 倾向于在段落末尾做简洁总结或直接发表观点,这种写法更像中学作文,而不是百科条目。其连接词选择也较单一,常用“此外”“而且”“再者”等正式词,导致语感生硬。

在格式上,AI 生成内容常大量使用列表,但符号或编号形式怪异,标题与人类编辑的简洁风格不同,可能采用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的“标题式”。

而另一个常见问题是过度使用加粗字体,用来突出短语,但这并非经验丰富编辑的习惯。有时还会出现滥用破折号、引号格式错误,甚至在标题夹杂表情符号等异常现象。

引用问题则更为严重。AI 可能生成虚构的超链接、ISBN 或 DOI 编号,指向不存在的资源,或引用从未在正文出现的“专家”。

维基百科认为虽然单一迹象,并不能完全证明是 AI 写作,但在多种特征集中出现后,就会引起编辑的警惕。维基百科认为 AI 虽模仿了大量人类文本,但真实写作的即时性与多样性仍难以完全复制。

维基百科解析 AI 文字内容“套路”:从语气到格式的常见破绽 - AI 资讯 - 资讯 - AI 中文社区

声明:本文转载自IT 之家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,若有版权等问题,点击这里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,我方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

点赞(0) 收藏(0)
0条评论
珍惜第一个评论,它能得到比较好的回应。
评论

游客
登录后再评论
  • 鸟过留鸣,人过留评。
  • 和谐社区,和谐点评。